三日后,一份弹劾奏折递到御前。刘奭盯着\"萧望之结党营私,意图谋反\"的字样,手不受控地发抖。他想起东宫时,萧望之教他读《春秋》,手把手教他写\"仁\"字。\"不可能...\"他喃喃自语,却听见史高在旁叹气:\"陛下,防人之心不可无啊。\"
当晚,萧望之被召入天牢。他望着狱卒手中的鸩酒,突然笑出声来。白发在月光下凌乱,他想起年轻时在太学立誓\"为天地立心\",想起刘奭当太子时求知若渴的眼神。\"罢了罢了...\"他端起酒盏,\"愿来世不再入这吃人朝堂。\"
消息传到未央宫时,刘奭正在用膳。青瓷碗\"哐当\"摔在地上,粥汤溅湿了明黄龙袍。他冲出门抓住弘恭的衣领:\"为何?为何要害我师傅?\"弘恭扑通跪地,哭丧着脸:\"陛下明察,老奴也是为江山社稷啊!\"史高适时递上帕子:\"陛下节哀,萧望之既已伏法...\"
刘奭跌坐在地,泪水滴在破碎的碗片上。他想下旨严惩凶手,可刚提笔就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,想起朝堂上史高党羽们阴鸷的眼神。最后,他只是无力地挥挥手:\"你们...免冠谢罪吧...\"
那夜,未央宫的更漏声格外清晰。刘奭抱着萧望之留下的《论语注》,在龙榻上辗转反侧。烛火摇曳中,他仿佛看见老师站在太学讲台上,身后万千学子齐声诵读\"克己复礼\"。可当他伸手去抓,幻影消散,只剩案头弘恭、石显新递的奏折,墨迹未干。
此后,朝堂风向骤变。儒生们的奏折石沉大海,史高与宦官势力日盛。刘奭偶尔在宫墙根下,还能听见太学生们议论\"萧公之冤\",可他只能加快脚步,任冕旒遮住通红的眼眶。
多年后,当刘奭躺在病榻上,望着未央宫的藻井,终于明白父亲那句\"乱我家者,太子也\"的深意。他想起萧望之临终前的笑,想起自己一次次举起又放下的屠刀。权力的绞杀从未停歇,而他这个帝王,不过是被丝线牵动的木偶,眼睁睁看着大汉江山,在自己手中埋下衰落的种子。